1934年11月初,红7军团抵达德兴县重溪村,在这里与原驻扎在此的红10军成功会师。红7军团此次的任务并不仅仅是与红10军会合,实际上它还带着中央军委的指令——将红7军团和红10军合并,组建一支全新的红10军团,借此更有效地牵制敌军力量,减轻红军主力在长征过程中的压力。
红10军团的整编可以说是一次豪华阵容的集结。红7军团本身就有一些赫赫有名的将领,比如寻淮洲、萧劲光、粟裕等,而红10军团更是由方志敏亲自指挥。整编后,红10军团归中央军区指挥,刘畴西担任军团长,乐少华担任政委。这样一支由众多英雄人物组成的军团,自然带有强大的战斗力。军团经过重组后,方志敏等人的英勇领导赋予了这支部队更加坚定的作战决心,但他们所面临的环境却是异常艰难。此时,方志敏作为军团指挥官肩负重担,完全展现出他“为党在所不辞”的决心,也让人深感钦佩。
展开剩余78%方志敏的最后遗言,“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,但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”,至今仍让人感受到震撼。正是他的坚定信念和无畏精神,成为了无数革命者的楷模,也让后人对他深感遗憾。红10军团在这一时刻的阵容中下辖三个师,这三个师的表现更是各具特色,特别是其中三位师长,他们的事迹无不让人肃然起敬。
红10军团整编后,起初下辖两个师,一个是由原红7军团改编的,另一个则由红10军改编。这种改编方式虽然没有彻底融合,但基本上还是呈现出红7军团与红10军相对独立作战的状态。然而,为了应对战局的变化和增强军团的战斗力,红10军团很快就由原本的2个师扩充为3个师——分别是19师、20师和21师。今天我们从19师的师长寻淮洲开始,讲述他的传奇。
寻淮洲年纪轻轻,却成就斐然,革命经历深厚。从参加儿童团开始,他就投入到了革命事业中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不断地锤炼自己,逐渐展现出军事天赋。他的军事才华在进入军事学校系统之后得到了极大的提升,这也是他后来能够成为红7军团军团长的重要原因。寻淮洲年仅21岁便担任了红7军团军团长,这一年轻的将领即便放眼整个红军,也无疑是顶尖之选。与他同期的其他将领相比,寻淮洲的战斗经验和领导能力早早显现出了非凡的潜力。
红10军团整编后,寻淮洲担任了19师师长,并在一次行动中,奉命伏击敌军王耀武的“补充第一旅”。虽然“补充第一旅”给人的感觉可能是战斗力较弱,但实际上在王耀武的指挥下,这支部队的战斗力非常强大。红10军团的战士们在谭家桥进行伏击时,尽管准备充分,却未能一举消灭敌军,而且由于21师打响伏击的时机略显仓促,未能完全围住敌人,使得敌军有机会逃脱包围。
王耀武迅速反应,成功组织了反包围战。原本应是我军伏击敌军的战斗,很快便转入了被动状态。尽管寻淮洲带领19师奋力突围,但依然未能成功脱险。为了鼓舞士气,寻淮洲亲自上前线带头冲锋,在多次受挫后依旧不放弃,毫不退缩。他亲自率领一个排奋勇争夺敌人的高地。遗憾的是,在第四次冲锋时,寻淮洲最终被敌军的流弹击中。虽然被迅速抬下前线进行抢救,但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极其有限,最终未能挽回他的生命。
在他重伤时,寻淮洲依然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,而是命令部队继续冲锋,抢占敌方的制高点。临终时,尽管已经昏迷,他仍然在反复低声念叨着“北上抗日……”这是他内心的呼喊,也是他一直坚守的革命信念。
接下来我们讲述的是20师师长刘畴西,他同时兼任了红10军团军团长的职务。刘畴西出身黄埔军校,不仅具有军事才能,更在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过,他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将领。值得一提的是,刘畴西在参加讨伐陈炯明的战役时,不幸左臂中弹,最终被迫截肢,因此他也与左权将军一样,成为了我军的独臂将军。
刘畴西的能力和资历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军中地位。在红10军团的北上过程中,刘畴西带领20师遭遇了极为艰难的战斗。由于缺乏足够的补给和休整,部队疲惫不堪,而此时距离目的地仅有5里地,刘畴西决定让部队休整一晚。然而,国民党的大军正好在此时将20师围困在怀玉山。尽管方志敏和粟裕有机会突围,但方志敏毅然决定带领部分人留在包围圈内,去接应刘畴西。最终,方志敏与刘畴西双双被敌人俘虏,并壮烈牺牲。他们两人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,依旧坚贞不屈,誓死不降。
至于21师的师长胡天桃,他的事迹在历史上相对较少,但依然不乏传奇色彩。胡天桃出身黄埔二期,参加革命较早,也是红军的高级将领之一。在怀玉山区,胡天桃也不幸落入敌人之手,最终与刘畴西和方志敏同样,遭受了敌人的审问和逼迫。据王耀武回忆,胡天桃面对敌人的各种威逼利诱,始终坚持不屈,最终因拒绝出卖革命信念而被敌人残忍杀害。
方志敏的牺牲以及他麾下三位师长的英勇表现,至今仍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。他们不仅在接受任务时勇往直前,在战斗中冲锋在前,甚至在面对敌人威逼利诱时,依旧能保持革命者的坚定信仰。无论是生死关头,还是艰难时刻,他们的坚守都让人肃然起敬,成为革命精神的象征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证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